English

方寸蕴乾坤艺高行世界

1998-02-03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王葆纯 我有话说

张天骥最近出版了一本个人篆刻集。展卷释读,但觉方寸之间,涵括性情、包容天地,一种恢弘之气扑面袭来。其作品或庄重肃穆、浑厚朴茂,或圆润舒畅、潇洒飘逸,无不序然有法,却又缘出自然。虽是以刀为笔,却深蓄着笔情墨致。篆刻作为中国独特的造型艺术,曾不知引得多少人击节叹赏,张天骥的作品则使人体会尤深。

张天骥个儿不高,人精瘦,干练,睿智之中透出一股豁达磊落之气。他1937年生于河北完县,自幼就爱好书法篆刻,早年曾师从艺术大师齐白石的弟子刘冰庵攻学篆刻,他天赋颖悟,学习刻苦,钻研不辍,每天坚持摹写历代碑拓名帖,而且专拣最硬的玉石以磨砺刀工,久之技艺精进,遂得齐派真传。当年老师就评价他道:“天骥弟年十八而刻印,浑如老手,且性有巧思,日进未已,吾恶能测其所至也。”1964年刘冰庵先生在赠给他的一幅书法画轴中又道:“天骥弟爱篆刻,功力极勤,十年来已尽得借山(齐白石大师的馆号)奥秘,青出于蓝,喜齐派薪传继承有人矣!”张天骥1960年毕业于西安冶金建筑学院,以后一直南来北往从事工业建筑工作。他还是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和中国建筑学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然而,张天骥更深更远的追求则是将中国的篆刻艺术扬名海外。他说,篆刻是中国独特的造型艺术,文字造诣再加手工雕刻。中国古代竹简的封泥印大抵是篆刻的滥觞。春秋战国时,我国已有玉石、铜质的古玺和私人名章了。经长期演进,到明代自王冕始创文人印章,而一般则认为文彭是篆刻之祖。近代的赵之谦、吴昌硕、齐白石等巨匠则进一步将其发扬光大。沿至现代,更有了新的发展。篆刻艺术虽不似书画那般阔尺长幅极具形象性,但方寸之间更易使人驰骋想象,它具有着征服世界的独特魅力。当然,篆刻艺术亦应在同世界上多种艺术的交流借鉴中更上层楼。

从70年代起他就曾多次到香港、日本、美国等地,展示其作品并作现场演示,受到当地人士的欢迎和好评。1984年他去美国南部的新奥尔良市办展,向不甚了解中国文化的美国公众介绍“奇妙”的篆刻艺术,时任美国副总统的布什先生和夫人巴芭拉女士也很有兴致地来到刻桌前看他表演。张天骥遂为布什夫妇刻了一对印章相赠,使他们大喜过望。事后布什夫人还致书感谢。他的一方作品“千里来寻故地”曾在香港举办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土文物展》上引起诸多炎黄子孙的故国情思。

70年代中日恢复邦交后,张天骥曾精刻了一枚巨印:“中日人民友好万岁”,被日本当做国礼收藏。1989年在日本福冈举行的亚洲太平洋博览会中国馆里,张天骥的刻桌前更是人头攒动,许多日本朋友都希望得到他亲手雕刻的印章。日本书道美术馆评议员平岛桂仙先生为出版《张天骥篆刻集》写了序文,对其篆刻艺术和人品均给予很高的评价。

提起张天骥的人品,有一件事颇值一提。他在编自己的“篆刻集”之前,始终念念不忘要为他的先师刘冰庵出个集子。前两年,他在身体不佳、生活又并非很宽裕的情况下,倾注全部心血同时编写两个集子,并多方筹资最终出版。以此告慰其恩师的在天之灵。

观张天骥演艺如品珍茗、似饮佳酿,其奏刀之际“砰砰”然如闻岱岳摧崩,石转处但觉风云变幻,花甲之年全不知老之将至,其艺术生命犹在壮年,始终博采苦刻不辍。他知道,篆刻艺术的弘扬,还需他实实在在地去做许多许多。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